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1952年,两大文脉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秋,省委省政府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福建林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学校设有20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万人,研究生6000多人。拥有本科专业81个,获批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先后七次捧得“优胜杯”。
学校现有教职工3069人,专任教师1787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8人,万人计划人才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9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1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1支,1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学校现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和7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7个学科进入榜单,其中植物保护、林学、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4个学科进入前10%-20%。6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
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3个。“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科研计划项目5000多项,科研经费超15亿元,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在全球破译小菜蛾基因组、菠萝基因组、甘蔗基因组,首次解析了植物蓝光受体原初光反应的分子机制。
园林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
风景园林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智能建造专业
城乡规划专业
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农学专业
森林保护专业
林学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水产养殖学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森林工程专业
森林康养专业
园艺专业
植物保护(检验检疫方向)专业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智慧农业专业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严家显创新班(农林类)专业
动画专业
产品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专业
行政管理(海洋管理方向)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管理科学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轻化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交通工程专业
生态学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会计学专业
商务经济学专业
金融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法学专业
茶学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动物科学专业
蜂学专业
生物信息学专业
生物工程专业
生物科学类专业
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食品方向)专业
海洋科学专业
植物保护(植物医学方向)专业
统计学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
动物医学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